万隆精神的由来与时代内涵
万隆会议是现代国际关系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丰碑。首先,万隆会议不仅是世界首次区域最大、人口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洲际会议,更是亚非国家第一次在没有西方国家参与下独立自主举行的国际事务会议。其次,当时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在会上以“求同存异”方针,推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与会各国找到消融隔阂、增强团结的共同基础,排除矛盾与障碍,最终以协商一致精神达成《亚非会议最终公报》。再次,会议公报号召亚非国家开展互利经济合作和国际文化交流,并建议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实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体现与延伸,成为亚非国家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石,也是倡导世界各国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所遵循的国际关系准则。此外,会议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崛起的重要标志,为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以及争取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南南合作铺平道路,对战后两极化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有力冲击。更重要的是,万隆会议体现出一种亚非国家为民族独立自由、世界和平发展而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的精神,即万隆精神,更是以其珍贵的精神财富载入人类史册,也引领着当代中国坚定不移地团结与依托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时光荏苒,半个多世纪以来,全球殖民体系已经土崩瓦解,冷战对峙已成历史,各国各地区相互联系和依存明显增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主题。新世纪十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总体增长高位运行,亚洲和非洲成为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地区,2014年亚非经济总量达29万亿美元,占世界的37.5%,比1970年增长47倍,新兴经济体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突出。但另一方面,全球发展不平衡,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局部动荡此起彼伏,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环境恶化、能源资源和网络安全等各类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因素,仍然威胁和制约亚非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深刻复杂巨变的今天,万隆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依然对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0年前万隆精神的时代主题为和平相处、求同存异,而今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则是时代潮流和民心所向。亚非国家应该与时俱进地传承万隆精神,并赋予万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命运共同体理念由此应运而生。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超越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依然共同面临振兴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任务,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同属一个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在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发展国策与建设和谐世界主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倡导命运共同体观念,建议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这一逐步获得国际共识的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国际形势下,任何国家不可能通过单打独斗来应对和解决各种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和全球性与地区性挑战。资本、技术、信息、人员跨国流动的全球化深化,已将世界变成瞬间万里、天涯咫尺的“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利益高度交融的状态,在国与国间构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利益纽带;危机面前,各国唯有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各国通过国际体系和机制来维持和规范相互依存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形成推进地区与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的机遇、利益和责任共同体,打造互利、繁荣、共赢的命运共同体。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演讲中,不仅提到当年中国和印尼同其他亚非国家在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至今仍是国与国相处的重要准则,为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更是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双方要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倡议通过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使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实现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共同造福于本地区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一带一路”是务实的战略举措
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在追求与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致力于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方针,以亲诚惠容理念,奋发有为推进与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一方面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寻找、扩大、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交汇面,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倡导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就是重要的务实战略举措。另一方面,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从国与国合作的角度,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政治共识和稳定合作预期、能够经受一定程度压力考验的关系; 从功能上说,命运共同体是互利共赢、患难与共的发展与安全合二为一的人类共同体,其中相互依赖、利益交融的各成员在面临经济危机、安全压力、全球和地区层面的共同威胁与挑战时,需要同舟共济、协力应对,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
建设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是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各国利益多元交融的世界背景下,当代中国政府与时俱进建议的外交新理念。其意味着共同的使命、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需要各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以求同存异和同舟共济的精神,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谋求共同发展。在不久前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主席首度阐释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大内涵: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同时,中国政府发布《“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启动丝路基金,筹建亚投行,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更是中国深化开放共赢的务实行动。其表明,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实际举措,坚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夯实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既是薪火相传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更是与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理念一起,体现以团结、友谊、合作为核心的万隆精神的弘扬与创新。由此可见,万隆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大的现实价值。以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为契机,在传承和弘扬万隆精神的基础上,中国将与广大亚非国家一起进一步深化新型亚非战略伙伴关系,构建携手并进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公正合理地改革完善。